【論壇】管理學院莊秀文教授:推動價值醫療需要將韌性視為動詞

面對未來,今天的組織不需要試圖極力消除意外狀況,而是需要「期待驚喜」並為意外的挑戰和機會做好準備。鑒於本論壇的宗旨:推動TMU的價值醫療,呼應今年1月洪冠予副校長的倡議「我們需要文化轉型與敏捷思維」,本文進一步提出「文化轉型與敏捷思維,有賴於正確的韌性認知與實行」。

「將韌性(Resilience)視為動詞」似乎違反了語法規則,但很多實際上的應用反而違反了韌性的初心。我們正處於成長與永續的關鍵路口,在面對困難、高度不確定性等許多不同的應用情境中,目前韌性似乎仍然是各方呼籲的一個解方,韌性雖然是非常流行、但又是一個令人困惑與矛盾的語詞。「韌性」如此困難應用的一部分原因,是這個詞本身在英語中具備多元、尷尬的意義,經翻譯成中文之後,更因中文字本身的多層次義涵,使得Resilience的中譯文隨翻譯者應用情境的體會,而產生更多元的中譯版本,如彈性、韌性、韌力、復原力、恢復力等。儘管有這麼多不同的譯詞,但都將其做為名詞使用。

做為名詞,我們大多常常將韌性視為一種需要實現的狀態,推展韌性的目的即是使系統(如組織、團隊)擁有這個名詞狀態。目前韌性被當作名詞,最受歡迎的定義是描述一種行動能力。然而,當韌性指的是一組行動能力時,正確的意義應該是指在應對情況條件、挑戰和機會改變時,所能展現出的實際行動。正如韌性工程專家反復強調的概念「韌性是關於一個系統可以做什麼」,包括以下能力的實行:

預測/預見(Anticipate):預期到、想到、看到未來出現的麻煩跡象,提早開始調整應對,並降低量能不足的代償風險。
同步監測/觀察(Monitor):過程中監測或觀察重要的指標或訊息,並同步調整不同等級的不同角色,協調其活動,以跟上事件的節奏,並降低工作目標不一致的風險。
•做好應對準備(Ready To Respond):在意外發生之前開發可部署與可動員的反應能力,並降低脆弱性風險。
•主動學習(Proactive Learning):在重要的失敗、傷害等事故發生之前,研析過去驚訝(Surprises)如何被發現與解決,以釐清脆弱之處與學習韌性表現及其情境跟源。

所有組織(包含醫院)都是適應性系統(Adaptive Systems),由適應性系統網路組成,並存在於更寬廣的適應性系統網路中。北醫體系過去成功加速了變革的步伐,期許2030年由3家醫院轉型成為One Campus(TMU)的醫療體系,在這轉型成長的過程中,將會刺激更多參與者在更互聯的系統中進行更多的適應,也將會不斷增長技術和生產能力合作,以及增加相互依賴性和營運規模。未來,不論是來自體系內或是外部環境,對於這預期的成長一定會帶來複雜性懲罰,而更需要隨新型服務體系所帶來加速變化,執行權衡(Trade-Off)決策以應對有限的資源。

「將韌性視為動詞」即是建立正確的韌性認知與實行,是打造正向、合作、主動學習的組織文化,是鍛鍊敏捷思維、快速反應的團隊,是做好準備,以因應現在到未來,為「推動價值醫療」與One Campus目標,可能面對的衝突、矛盾、推擠、串聯效應等意外的挑戰和機會,以及應對來自健保制度、高齡化社會、數位革命等現已存在,對於不論是效率、品質與安全、經濟財務等面向的各種考驗。最後,在不斷的淬鍊中,建立一個穩健、具備韌性行動能力、創造價值醫療的北醫大整合適應系統網絡。

分類: 前期:落實價值健康照護論壇, 前期, 未分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