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於2024年5月16日舉辦「從產婆到婦產科醫師」臺灣生產教育展開幕典禮,展出臺灣早期婦產科發展的歷史,從日治時期到現代、傳統VS.現代接生方式,以及北醫大創校以來的婦產學科的發展歷程,展期從當日起到2025年1月10日,歡迎大家踴躍參觀。
【上圖:左起朱娟秀副校長、邱孝震前董事、徐美玟執行長、吳麥斯校長、陳旭君女士、吳逸文主秘、曾齡儀主任】
開幕典禮在本校學生社團管絃樂社演奏《愛的禮讚》中揭開,與會貴賓除了校內長官外,也邀請到北醫前董事、醫學系第2屆校友、聖心婦產科邱孝震院長,北醫創辦人徐千田之女、防癌研究基金會徐美玟執行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前院長陳庵君之女、理想家牙醫診所負責人陳旭君醫師及大稻埕醫療史導覽何良正老師等貴賓一起共襄盛舉。
吳麥斯校長致辭時表示,在溫馨的5月展出「從產婆到婦產科醫師」臺灣生產教育展,其中有相當多珍貴的收藏,要感謝徐千田創辦人及陳庵君院長在北醫建校時期,為北醫婦產科打下深厚的基礎,也出借許多相關文物,讓師生更了解婦產科的發展脈絡,就像展出的主題「從產婆到婦產科醫師」,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未來我們將朝向女性健康照護發展,邁向全人照護。【左圖:吳麥斯校長致辭】
北醫附醫前院長陳庵君之女陳旭君醫師分享,她是經歷過產婆年代的人,因為當年她父親仍是實習醫師,只能仰賴產婆到家裡接生,而且以前鄉下出生的嬰兒,都不會立即報戶口,要等出生一個月穩定後才會報,早期醫療設備不足及時空背景,足以顯現今日醫學的進步可以帶給人類很多好處。
臺灣俗諺:「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傳統時代醫學不若現在發達,婦女生產需承擔極大風險。接生者、生產空間、生產器具也與今日非常不同。校史室曾齡儀主任指出,特別向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博物館、光田綜合醫院等單位、北醫婦產科校友等人,租借珍貴文物展覽,包括:第一代超音波、木質聽胎心音器及美國扁型奶嘴奶瓶等,讓大家一窺傳統婦產科的歷史。【右圖:陳旭君醫師分享】
在接生者方面,以前由傳統產婆接生,現代人熟悉的「婦產科醫師」要到1920年代才出現於臺灣歷史中。但由於當時婦女不習慣讓男醫師內診,經過現代醫療訓練的「助產士」(新式產婆)扮演了重要角色,直到1970年代以後,婦產科醫師才逐漸取代新式產婆,成為主要接生者。
本展覽分為3個區塊,第1部分簡介傳統時代的接生者與生產方式,第2部分說明日治時期臺灣產婦人科(婦產科)的發展歷程,第3部分是1960年代北醫創校以後婦產學科的發展。另有8面展板,分別介紹助產士的培育歷程,以及臺灣歷史上幾位重要的婦產科醫師,包括北醫創辦人徐千田等人。臺灣生產教育展的展出時間從2024年5月16日~2025年1月10日止,展覽地點為醫學教育館(醫學綜合大樓前棟2樓)。(文/秘書處校史館)【下圖:臺灣生產教育展開幕典禮,吳麥斯校長(前排中)與學校長官及與會貴賓、師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