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體育處甘乃文體育長:北醫大體育教學雙策略,培養學生帶著走的關鍵能力

在當代高等教育中,如何讓學生具備離開校園後依然受用的核心素養與能力,已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根據企業對社會新鮮人的調查結果,最重視的人格特質前三名分別為:學習意願強與可塑性高、團隊合作及領導能力佳、穩定度與抗壓性高,而這些特質與長期投入運動訓練的優秀運動員高度重疊。

由此可見,體育活動不僅對健康有益,更是人格培育的重要管道。因此,我們以體育課程、校隊訓練、運動社團與競賽活動等為基礎,提供一系列培養學生心理韌性、抗壓力、合作與利他精神的學習歷程。為回應社會對新世代人才的期待,本校體育課程與活動規劃,聚焦在「帶著走的能力」的培養上,整合「培養優秀運動員特質」與「運用S.A.F.E.策略培養高健康商數人才」雙軌策略,協助學生建立面對未來挑戰所需的關鍵能力。【右圖:甘乃文體育長】

█策略1:培養優秀運動員特質
推動學生積極參與校內外運動團隊(包含校隊及系隊等)與競賽活動,在訓練過程中學習紀律、目標管理與團隊合作;在競賽過程中體會挫折與壓力的真實情境,並學會自我調適與堅持到底,藉此培養運動員核心特質如堅毅、積極、自我要求等。此外,體育教師也將團隊合作素養,融入一般體育課程的教學內涵,讓每位學生在運動學習中都能獲得人格上的成長與鍛鍊。

█策略2:運用SAFE策略培養高健康商數HQ(Health Quotient)人才
現代人面對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的威脅,因此更應關注運動在預防與控制慢性疾病方面的關鍵角色。透過體適能檢測、健康諮詢與個別化運動處方的推廣,幫助學生了解自身體能狀況,學習管理自己的健康風險。

從體適能促進及運動知能與技能的角度切入,幫助學生具備促進體適能的知識、技能與習慣。具體內容包括:
1.提升游泳自救能力Swimming Ability):強化學生的游泳技能與水中自救能力,提升面對突發狀況的生存技能,為生活安全教育的重要一環。
2.增進體育知識承載度Awareness Motivation):透過運動知能課程與運動講座活動,提升學生對運動與健康的認知,引發主動參與健康行為的動機。
3.建立運動習慣Fitness Habits):協助學生建立規律運動的生活方式,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從而提升體適能與維持健康身心狀態。
4.提升運動技能Exercise Skills):多元化興趣選項的體育課程提高學生學習動機,期望學生於畢業前能精熟一至兩項運動種類之各項技巧,進而呼朋引伴組(揪)團運動,提升運動參與的自信與延續力。

總結來說,本校體育教學以學生未來的整體發展為核心,透過「培養優秀運動員特質」與「運用SAFE策略培養高健康商數人才」雙重策略,不僅培養學生強健體魄,更在無形中養成其抗壓、合作、堅韌、自律等職場關鍵人格特質。同時也為學生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與健康生活模式,讓他們在離開校園後,依然擁有能自主面對生活與職場挑戰的能力。這就是北醫大所強調的「帶著走的能力」,真正體現體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價值與貢獻。【左圖:甘乃文體育長(右)曾獲教育部頒發111年度運動科學研究甲等獎勵】

分類: 培育新世代人才。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